字號:
來源:覺敏
紙能用來做什么?
作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之一,承包我們的日常,甚至平凡到有些“不起眼”。
電子產品的普及,似乎也在無形中拉遠我們與紙的距離。
在我們手中,紙可以作為記事筆記,拿來打草稿、寫寫畫畫、折個紙飛機、千紙鶴、小星星。
但把一張紙交給手藝人,再平凡的紙也能通過他們的巧手,碰撞出別樣的火花,造就出新的視覺形態,制作成意想不到的精致藝術品。
這密密麻麻、錯綜復雜的城市和自然景觀,是由日本藝術家Ayumi Shibabta
用紙雕的方式創作出來的。她的作品2018年曾在AXIS Magazine雜志刊登。
2019年在德國國際紙藝三年展上,作為4月的封面出現。
同年10月,日本富士電視臺在Nariyuki Kaido Journey上,用20分鐘時長像大家介紹她的制作過程;
《美國工藝委員會》也在雜志上,介紹她精細的小制作。
她手中的作品,有的精致微小,可以托在掌心;
有的則大到可以步行穿過;
被剪下來的大雁懸掛在樹木中間,那一刻,有誰不想體驗下紙藝帶來的空靈之感呢~
若我們穿梭其中,想必也會被眼前的景象折服。
厚重的紙,造就層巒疊嶂的世界。Shibabta精心設計出,天地融為一體的城市,不禁會讓人產生懷疑,這到底是真實存在的,還是人間仙境?
這張圖片取自Shibabta的Kami系列,Kami在日本語里是神、霊的意思。Kami存在于自然之中,無論是遼闊的天空、廣袤的大地、無影無蹤的風,還是深深扎根的樹與沉睡的石頭,人們都能找到Kami的影子。
正如她的作品,給人一種自由在宇宙中穿梭的感覺,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。
而與此同時,在日本語里 ,Kami還可意指「紙」。受日本傳統自然觀的啟發,Shibabta在10年前嘗試用紙創作一系列的藝術品。剛開始的時候,她會在一塊小的切割板上進行繪制。
隨著手藝的進化,3年后,她開始用浮雕的方式在記事本中,制作像3D一樣的世界。
制作完的大型自然景觀,也會擺放在自己的書桌前。
更大型的作品,一定是放在美術館展示的,在藝術館內的玻璃旁,路人可以通過透明的窗戶,欣賞到屬于她的大型紙雕世界。
湊近看,環環相扣的樹木紋理,精細程度不亞于機器所制作的。
傍晚時分,倒立的樹木與窗外的景色交相呼應,像是平行時空的夢幻場景。
小作品,大情懷,大能量。有一些易脆需要好好保護的小樹木、森林、或是城堡,
會被Shibata小心地安置在透明容器中,通過透明玻璃展開的紙質世界,也許是人類世界、地球、宇宙,或是其他空間維度。
足夠用心的小樹葉,聚集成一簇,堅韌地生長在玻璃杯內。
玻璃杯內的微型景觀,有一種海市蜃樓的感覺。
被樹木、云朵密密麻麻纏繞的小世界。
根據茶壺的形狀,也可以建造出其它形狀的建筑物。甚至有的玻璃器皿,特意被制作成發光的樣子,這樣的小暖壺擺在家里會充滿藝術氣息吧~
透明的玻璃里放進木質小夾子別有一番韻味~
INS上面的網友看到Shibata的分享,
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:
“像是宇宙的秘密通道”
還有網友能通過她的作品,
感受到美好而靜謐的狀態。
連我們大陸網友看到都感嘆:
“好夢幻”
“現實世界中的東方之美”
甚至有了
“想要偷走小茶壺的想法”
...
就是這樣充滿溫馨的小茶壺,擺在一起簡直愛不釋手~
天馬行空的想象,皆成了壺中之景。
為了展現更豐富的3D立體感,也為了延長作品的存儲壽命,還被她安全的保存在一本紙質書里。
透過書的外層很容易看到內部的結構,每一棵樹原本的姿態,在她手下都會被雕刻的栩栩如生。
為便于喜愛她作品的朋友們觀看,Shibabta還將它們伸展開,排成像多米諾骨牌的場景。尤其在她勾勒的紙質隧洞中,有一種錯綜復雜的神秘感。
創作一件藝術品的前提便是起構思、草稿,但Shibata在創作時鮮少地使用鉛筆勾畫輪廓。
因為橡皮的擦拭,會給脆弱白色紙張造成傷害,或留下痕跡。相反,她在腦海中構想出想要創建的三維形狀,然后開始切割。
被切割的白色的紙張,正面代表“陽”(陰陽)、光明,切割的過程代表了“陰”、陰影。當陽光投射到物體上,陰影也就產生了。她說,“正面和背面、陰和陽,同一枚硬幣的兩面?!?/p>
Shibata用自己的手藝,完美地闡釋了一句話:越細致越不嫌細致,她用自己精致的制作,呈現給我們一座如夢如幻的自然景象。
在做紙雕的空隙以外,Shibata還在自己的Instagram上面,更新自己制作的紙耳環,相比珠串流蘇,這富有“神性”的紙,也許更意義非凡。
春夏戴是不是美呆~她甚至自己親自出境展示起來~
如此熱愛生活的女子,自然也少不了與朋友一同分享成果和喜悅,
工作之余,Shibata還會親手制作,搭配作品的風鈴~
采訪她的媒體曾這樣總結:“ Shibata的藝術作品,和我們見過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樣?!?/p>
或許Shibata只把紙雕作為自己的愛好,本著開心的原則去做這件事情,能夠從中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便是一種樂趣。
人生沒有許多詩意,日常的碎片生活只不過是一張破網,我們得學會在各種細碎的小東西上,勇敢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夢想。